太极的真谛和渊源
 
    “太极”二字,很早在《周易》系辞上传就有“易有大(即太)极,是生两仪”的论述。北宋,周濂溪(敦颐)先生著了一本《太极图说》,书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马。”同代医学家张介宾景岳〕氏《类经图翼,太极图论》亦曰:“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朱子讲过,‘太极分开只是两个阴阳。”明末清初的西安人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论》中亦云:“太极者,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二字的含义是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内容,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太极”是相对地阴阳二气在平衡、互根、消长、转化不断运动的方式进行的,是无休止地运转的。
    太极拳,就是根据“太极”的阴阳二气的转化,不停地运动原理创造出来的。早在南北朝的梁时歙州太守程灵洗(字元涤)即会此拳,经数代传至程珌(他对《易经》研究很下功夫,著有《洛水集》一书),程珌说:在他祖先程灵洗之前就已经有了太极拳,还说程灵洗是跟韩拱月学的,但韩又跟何人所学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唐代的许宣平是位道学家,亦安徽歙州人。他拜师于欢子,所练内容与程灵洗相似。许宣平常与诗人李白来往,“每负薪卖於市中,独吟曰‘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人翠微’,李白访之不遇,题诗望仙桥而回,所传太极之功,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问也,总名太极拳。”(见《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远桥绪记)《拳谱》记有“俞家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宋远桥与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生等七人往武当山访李道子不遇,後拜张三峰学太极拳。张松溪、张翠山拳名十三势,亦太极功之别名也。张三峰曾在北京的白云观往过(白云观建於唐开元年间),观里的道士自明朝以後,即以太极拳作为运动的方法。元朝的道家张三峰在他六十七岁时(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跟华山火龙真人(俗名贾得升)学练养生长寿和太极拳,後来到湖北均州的武当山时已经七十多岁。火龙真人的老师是陈傳(希夷)。吴图南先生讲“他按指陈是专门研究太极学说的,跟当时的名人二程(按二程系指程明道、程伊川兄弟,皆宋之大儒)、朱熹等一起研究,写了太极图说,说明太极的原理和来源,……张三峰学太极拳的路子,和唐许宣平的路子大致相同,有文献可查的。”张三峰在他百三十岁时人蜀,以後不知所终。张三峰继承前人的养生和运动方法,集其大成,太极拳虽然发明甚早,但集其大成者,当以三峰为冠。张三峰的弟子在陕西宝鸡金台观将太极拳传於西安的王宗(号宗岳,著有《太极拳论》、《行功心解》、《十三势歌》等)。王宗岳以後一支传到浙江,如永嘉陈州同、四明叶继美,以及单思南、王来咸(征南)、甘凤池等人;另一支北派代代相传,至康熙(公元1662一1722年)传到河南蒋发,蒋发传於河南温县陈长兴(生於乾隆三十五年,卒於咸丰三年,即1770-1853年),嘉庆年时传弟子杨露蝉,其子孙世代相传,如杨班侯、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等,形成杨派太极拳。
    目前国家体委普及的《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就是以杨氏大架改编的。

太极拳对健康的影响

    北京医学院早在60年代就发表了《从医学看太极拳》的文章,他们从练太极拳的老人组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及敬老院的老人组,进行了系统的医      学检查和对照比较。结果证明,在体格发育,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系统的结构形态与机能情况等各方面,练太极拳的一组指标好,老年性变化的程度也低。体格发育方面:练太极拳的老人肌肉都比较发达,肢体围度也粗,臂力和握力大,肺活量高。老年性脊椎畸形(驼背、脊椎侧弯)在太极拳组较少:心脏血管系统方面:经过心电图、心脏x光照象和负荷前後血压、脉搏变化的检查,除心脏测量大小两组没有明显差异外,其它项目都是太极拳组比对照组的指标好。
    骨骼代谢方面:因为老年人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骨骼方面特别明显,如脊椎骨变得松软,长出许多骨突增生,甚至形成骨刺,严重的就形成驼背、腰痛。经过x线照象,发现太极拳组老人的脊椎间隙比对照组的老人宽,椎体骨刺少,脊骨松软程度和压缩变形的人比较少。从以上的检查结果可以看出,练太极拳对於人的心肺、血管、骨骼方面都起著良好的作用。对於两组的神经系统虽然没有进行检查,但是因为练太极拳时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存在杂念,可以使大脑很好的休息。通过实践可以肯定地说,练太极拳对於人的神经系统一定起着良好的影响。
    最近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证明,太极拳运动队老年人哏内分泌系统有良好影响。尤其是在对代谢和衰老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垂体----甲状腺轴和垂体----性腺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长期锻练太极拳能使他们垂体分泌的某些促激索的代偿能力进一步加强。由於练拳对不同的内分泌轴和不同层次的内分泌腺体都有作用,因此推测太极拳是通过对垂体或更高的内分泌中枢的调节而改善了靶腺功能,继而对机体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相互调节、相互联系的密切关系,既矛盾又统一,调节着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当其中关系失常时临床上则出现内分泌疾病。

<<<返回